“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
大诗人艾青诗里的女主角便是乌兰诺娃,她也是著名芭蕾舞剧 《天鹅湖》
她曾三次到访上海,让中国大众第一次认识到了芭蕾之美。
优雅的舞者,便能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撰稿人的笔下,舞者与上海与中国
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吧。
她的母亲和瓦加诺娃 。毕业后先
半个多世纪以前,上海人的活动范围还没有那么大,在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的时代,很少有人有闲暇时间去崇明、南汇等地观鸟,那时的人更多的是看《天鹅舞》。
20 世纪50 年代,嘉里娜・谢尔盖耶夫娜・乌兰诺娃曾经到过北京、上海等地。当时的北京,还没有一个特别适合演出芭蕾的场所,只能将就在天桥剧场表演。而上海,则有美琪大戏院,也有足够的能够欣赏芭蕾的市民。故而乌兰诺娃的上海行,至今令上海人回味。
当我走在上海街头,无论早期俄侨留下的印记,还是1950 年代建造的中苏友好大厦、普希金像,这些苏联或者俄罗斯文化的印痕,其背后的故事,都让人产生兴趣。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的《上海文化艺术志》里,我看到一张照片,图片说明是这样的――“1952 年‘中苏友好月’期间,应邀访沪的苏联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与搭档尤利・康德拉托夫翩翩起舞。”
那一次,乌兰诺娃一行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演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而在她访华之前,当时中国人民就对她翘首以待。原因无它,只因1949 ,乌兰诺娃于莫斯科为他演出了芭蕾舞剧《红罂粟》。该剧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乌兰诺娃扮演剧中的一位中国姑娘。根据当时的报道――排演这部舞剧时,乌兰诺娃倾注了自己对中国劳动人民的满腔同情和热爱。
在苏联,乌兰诺娃因《天鹅湖》而成名。即便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时,她已经人到中年,但舞者的优雅,令在场的中国观众认识到了芭蕾之美。
天鹅来了,来到了上海……
1910 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舞蹈世家的乌兰诺娃,1919 年进入国立舞蹈学校学习。1925 年,作为舞蹈学校的老师,乌兰诺娃的母亲去观看学生演出的《护身符》,由一群女生扮演的一群“星火”在满台飞舞,其中有一个女孩的造型特别吸引人,表演很有激情。直到演出临近尾声,座中的妈妈才发现,这个造型特别的女孩,正是自己的孩子嘉里娜。
1928 年,从列宁格勒舞蹈学校毕业的乌兰诺娃,已因《天鹅湖》而蜚声列宁格勒甚至莫斯科。
毕业以后,从1928 年到1943 年,乌兰诺娃都供职于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而正是此时,1941 年,中国上海诞生了一处漂亮的戏院――美琪大戏院。当年10 月,美琪大戏院开幕首演,即是美国影片《美月琪花》。
随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沦陷,上海的文艺演出陷入了低谷。而在苏联,因为伟大的卫国战争,演出也减少了不少。当然,卫国战争时期的音乐与舞蹈,确实也在振奋着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比如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红军从红场阅兵后,直接奔赴战场。而阅兵式上演奏的,正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
1944 年,战争临近胜利的时候,乌兰诺娃去往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此时的乌兰诺娃已经是莫斯科国宝级的舞者。人们根本会想不起来――这个当初身材颇为瘦小、肩膀也略微宽厚且脖子稍短的小姑娘,能成为最美的天鹅。她的舞姿轻快、灵活、优雅,动作干净、流畅、完美,成为苏联芭蕾的一张名片。
1945 年,二战结束。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美琪大戏院也迎来了载入史册的演出――梅兰芳先生复出,与著名曲家俞振飞联袂,一曲《游园惊梦》轰动沪上。
1949 年,,在莫斯科观看了乌兰诺娃的演出。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这是中国大诗人艾青的诗,写的就是乌兰诺娃和她的芭蕾艺术。当然,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关系,也许是艾青刻意为之,艾青的这首《给乌兰诺娃》,其结尾如此写道“――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在北京,因为找不到特别符合芭蕾舞演出的场地,乌兰诺娃一行最终在天桥剧场首演。而在当时的上海,则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上海有美琪大戏院。
和在北京的演出相同,观众在观看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掌声持续了足足半个小时。提及那次乌兰诺娃访沪,报人张朝杰至今“耿耿于怀”。原来,那一次,正在《青年报》任编辑的张朝杰,从总编钟沛璋那里得到了一张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访沪演出票。钟沛璋当时得到了两张演出票。第一天演出的,钟沛璋自己去看了。看完回来还跟张朝杰说,乌兰诺娃不愧为世界级芭蕾舞演员,不愧为斯大林的“掌上明珠”,跳得真是好极了。由此,张朝杰对晚上的演出更感兴趣了。
“没想到我会无此眼福,因为我去看的那天,乌兰诺娃没上场,据说是被斯大林召回国去为访苏贵宾演出。”直至2014 年,乌兰诺娃已经去世多年,回忆起来,张朝杰仍感到遗憾,毕竟,他没能在美琪大戏院看到那苏联女神所散发的光影。
1946 年,美琪大戏院最轰动的演出是梅兰芳演出昆曲;6 年以后,1952 年,美琪大戏院最轰动的演出当数乌兰诺娃。而梅兰芳和乌兰诺娃,确曾有过一段乌、梅友谊。当然,这款“乌梅”不是那么酸,而是唯有甜。
那一年,我在梅兰芳纪念馆里看到过一段有关乌兰诺娃的记载。其中提到1935 年梅兰芳访问苏联,与乌兰诺娃有过交流。1952 年和1959 年,乌兰诺娃两次访华之旅,又两次欣赏了梅兰芳的演出。
乌兰诺娃是这样评价梅兰芳的:“这位表演艺术家具有异常丰富的表演天才,非凡的化身本领,并且能把他那绝无仅有的手势运用得淋漓尽致,使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美。”
对于苏联的舞蹈女神来说,梅兰芳是具有魔法的东方美男子。“演出前,我明明见到的是一名年近六旬的中国当代男子,但转瞬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则是一位非常年轻、非常艳丽的中国古代妃子。”
尤其令舞蹈家乌兰诺娃赞叹不绝的,是梅兰芳那双手。手势的变化,简直可堪比芭蕾舞演员的整个身体。演出结束之际,乌兰诺娃甚至禁不住请求梅兰芳将他那有鬼神之功的手伸出来,给她看看其中有什么奥秘……事后她说:“当然,这是很难看穿的,因为这些微妙的动作和姿势,是高度劳动和创造的天才结晶,也是民族戏曲遗产精华的集中表现。”她甚至在《真理报》撰文说:“梅兰芳的手势是无法比拟的,每个手指的动作都体现了美。”亦有传说称,她还曾对同台演出者说,“看了梅先生的演出,我们所有演员的手都该砍掉”。
如今,亦有芭蕾舞从业者如此解读:“乌兰诺娃所欣赏的京剧舞蹈中的手势之美,正是芭蕾比较薄弱的环节,这充分体现了乌兰诺娃作为芭蕾舞大师的锐利眼光和宽阔胸怀。”
这是俄罗斯人或者说苏联人的苏联梦。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评价乌兰诺娃:“她强大无比,她是艺术的灵魂。她本身就是诗,就是音乐。”
她甚至是芭蕾舞世界的一个苏联梦。芭蕾,缘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之后在法国逐渐成为演出市场的宠儿。而苏联人将芭蕾逐渐打造成了一个国家美的化身。而乌兰诺娃,无疑成为了苏联的一张国家名片。
乌兰诺娃先后去过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奥地利、匈牙利等诸多国家。她每到一地都使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倾倒,并因她而迷上了芭蕾舞艺术。
英国著名芭蕾舞女演员玛格・冯泰因说:“我甚至不能想象如何评价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她就是女神!”
同样用女神之谓来呼唤乌兰诺娃的,还有中国大诗人艾青――“……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已经美好得无以复加了。
让中国人有了芭蕾
虽然是中苏蜜月期所说的话,但至今看来,乌兰诺娃当初所说的话,仍是令人信服的。
1950 年,她曾对当时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说,在1950 年排演《红罂粟花》时,自己就立志到“解放了的中国”看看,以便塑造“桃花”这个人物。
“当我看到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挑着土筐、穿梭在修筑大堤工地上时,我惊愕得目瞪口呆,激动得流下热泪。这就是勤劳的中国人民!这就是团结一心的创造精神!”乌兰诺娃如此说。
1959 年,,而随莫斯科大剧院演出团再次来到中国,她看到的是一个天翻地覆的中国。这一次,在北京,。在北京,在上海,她演出了最拿手的当家戏《吉赛尔》的片断以及1928 年她在列宁格勒舞蹈学校毕业时的应试作品《仙女们》,当然还有《天鹅之死》。可以说,她把看家绝技留在了中国。
《仙女们》一开始的时候,以乌兰诺娃为首的艺术家扮演的众仙女轻盈飘逸,娉婷婀娜,使观众不知不觉随之进入仙境。至于根据圣桑的名曲改编的芭蕾独舞《天鹅之死》,那乌兰诺娃饰演的天鹅,她那弱不禁风的羽毛微微颤动。舞台没有布景,舞蹈家却把观众带入到一池秋水和一轮冷月的景色中去……
尽管苏联芭蕾舞女演员中享誉世界者不少,前有巴甫洛娃,后有马卡洛娃等等,但令中国大众第一次认识到芭蕾舞之美的,无疑是乌兰诺娃。
1958 年,在苏联专家古雪夫指导下,中国人成功演出了《天鹅湖》。。继《天鹅湖》之后,中国人在古雪夫指导下出演了《海侠》《吉赛尔》等。1959 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并建立了实验芭蕾舞剧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从此开始了中国芭蕾舞的历史。
继北京之后,上海舞蹈学校于1960 年成立。无疑,从时间节点上看,这所学校之诞生,特别是芭蕾舞专业之诞生,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乌兰诺娃的影响。
而上海舞蹈学校所培养,后来成为国际芭蕾舞界明星,并成为旧金山芭蕾舞团首席演员的谭元元,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了乌兰诺娃的青睐。1992 年,15 岁的谭元元到法国参加国际芭蕾舞蹈比赛。当时比赛舞台有5-7 度的倾斜,她是第一次遇到。但她不仅没被这一意外吓住,反而表现格外优异。当时的评委乌兰诺娃给予谭元元满分!
无疑,乌兰诺娃到访上海,让上海大众领略了苏联或者说俄罗斯芭蕾的独特魅力。当然,除了乌兰诺娃这样的大师级演员以外,亦有苏联其他芭蕾舞团体来沪演出。比如1957 年9 月,苏联新西伯利亚国立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在文化广场举行公演。到场观看的都是中小学生,上海的小观众们为苏联芭蕾艺术的魅力所倾倒。
当我走在上海街头,发现俄罗斯或者苏联的痕迹,还是不少的。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延安西路与南京西路之间的上海展览中心。这座初名中苏友好大厦的建筑,于1955 年3 月落成。一度,它是上海一年一度的“两会”会场。
在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交会的街心花园内,普希金像仍然矗立在那里。有意思的是,这座雕像并不是建国以后才落成的,而是建于1937 年,以此纪念百岁诞辰的普希金。当时,人们曾经念了普希金的诗句――
在异邦,我虔诚地遵循着
然而,乌兰诺娃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并没有感觉到身处异邦。她此生最后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89 年。这一次,她出席了于深圳和珠海举行的国际艺术节。阔别30 年,再次见到中国朋友,她分外兴奋,在开幕式的酒会上说:“明年1 月8 日我就满80 岁了,说不定到那天我还会跳一圈呢。若是我穿起舞鞋,踮起脚尖,你们一定会惊呆的!”
1998 年3 月21 日,乌兰诺娃与世长辞,安葬于莫斯科新圣母公墓。随后,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地方都竖立起了乌兰诺娃纪念像――譬如瑞典斯德哥尔摩艺术广场、俄罗斯圣彼得堡胜利公园、俄罗斯芭蕾舞学院等等。斯德哥尔摩艺术广场的纪念像有一段插曲。乌兰诺娃的崇拜者要在斯德哥尔摩广场矗立芭蕾舞女神的雕像,但是市政官员坚决反对在首都重要广场上竖立外国人的雕像。于是操办者说,广场上竖立的不是乌兰诺娃的雕像,而是舞剧《天鹅湖》中的白天鹅。但是,谁都知道,那是乌兰诺娃……
我想,在拥有普希金像的上海,也很有可能会有一座乌兰诺娃的雕像。至于地点,是否会是新落成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呢?毕竟,在上海,她留下过天鹅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