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树被认为是古老的、珍贵的、甚至是有灵魂的物种之后,人类对它一丝一毫的破坏都显得特别的粗鲁和不可接受,有人甚至会认为要对茶树更温柔一些,茶农不应该爬到树上采茶,也不应该修理茶枝。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茶园里的茶树并未得到如此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农人的生产生活规律所致;另一方面,当时的茶树还未被套上“古的概念,只有少部分的茶树是神树,是有灵魂的,大部分的茶树,和包谷水稻一样,只是植物的一种。
茶树首先是一种农作物,关于茶树种植和茶园管理,从古至今人们,在明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唐代陆羽的《茶经》开篇就说“伐而掇之”末《物理小识》中则提到“(茶)树老而烧之,其根自发”。
当你到古六大茶山的莽枝、莽砖、倚邦等地,当地茶农都会和你讲历史上茶山战乱、火烧茶园的故事。在古六大茶山,当地少数民族也曾有过刀耕火种的种植传统,山上的布朗族每年春天要种包谷的时候都会放火烧地,这把火也曾波及当时不值钱的茶树。
1983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一)》一书记录了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 1951 年在古六大茶山调查的情况:
日本占领缅甸期间,茶叶滞销,茶农苦于无法,遂对茶园不加整枝刘草,任其荒芜。至今虽然销路略开,但仍有大半茶山,处于杂木横生、枝条未整;茶山被砍或毁于野火者,亦时有所闻。如佛海县城郊的曼真,原有思普星殖场经营的近20 亩茶、樟林,曾以“砍树烧山以避瘴气”之名,全被砍光,农民私营茶园亦有砍光者,类似现象目前已加纠正。野火烧毁则教砍伐更为常见。如思普茶厂的茶树,原有 170,000 株,近数年来遭受三次火灾,且前仅残剩 70,000 株左右了。茶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一些被烧过、被砍过的茶树在历经冬季的潜藏和春雨的滋润之后,在伤痕累累的树枝上又会吐露新芽,如同涅繁重生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