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519中国旅游日 | 在漫漫古道上,读懂腾冲,爱上腾冲

519中国旅游日 | 在漫漫古道上,读懂腾冲,爱上腾冲

  • 2023-07-04 18:04:06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从云南向西北横上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它被称之为“茶马古道”。

2013年,“茶马古道腾冲段”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腾冲这些入选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古道及遗址”,一起感受“极边第一城”的文化记忆。

据史载,古道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曾作过局部扩修,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腾越知州沈祖学组织铺筑为石板路,并从此沿用下来。

东起高黎贡山北斋公房,沿西坡的小平河谷曲折而下,至山腰的小高良贡台地止,全长约6公里。路面多以石块铺砌,宽1至2米不等,由于山势陡峻,路径多在山崖间呈“之”字形延伸,路面可见成串的马蹄印痕,今虽废弃多年,但仍可通行人畜。

北斋公房又称腾云寺,位于腾冲界头黄泥坎村东19公里的北斋公房垭口西侧台地上。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前临渊深万丈的小平河槽谷,形势极为险要。

据史载,古寺始建于唐代,明代隆庆间(公元1567—1572年)腾越知州沈祖学扩修高黎贡山险道时,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复建。寺址依地形呈东北—西南向布局,可见设施为一正两厢一耳和一前侧房共4幢建筑。占地650平方米,由于历经战火,寺址外墙可见多处枪眼射孔及大量弹痕。

据史载,古道最早开辟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扩修铺筑为石板路,长期成为南诏大理国统治者经略腾冲及以西地区官营驿道主线路。元代以后,随着南线城门洞驿道的开设而改为民用,直到1952年保腾公路通车后才被废弃。

东起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垭口,向下延伸至山谷末端的西坡岗房止,全长约8公里。道路多以人工开凿铺筑而成,一般宽2米左右,由于山势陡峻,多数路段在山崖间曲折蜿蜒而行,留下了雪冲洼、高脚崖、大理仔撑腰石等多处险要景观,被认为是古道上最能考验人们意志和耐力的代表性路段。

据史载,古道最早形成于三国诸葛亮南征之际,元初设为通缅驿道后,逐步扩建为石板路。至清代道光年间驿道改走大风口、黄竹园后被局部废弃,民国初年又改走大蒿坪后被全部废弃,前后沿用时间500余年。

古道东起城门洞分水岭西北的风吹坝垭口,向西沿山洼曲折而下,经太平铺、竹笆铺、大栗树至桥街村止,长约20公里,目前除大栗树以下路段被村寨公路破坏外,其余均保存完好。路面均以石块铺筑,靠山一侧留有明显的排水沟道,具有较强的抗灾保通能力。由于废弃时间长,道路沿线丛林密布,风景幽雅。

东起黄竹园分水岭垭口接大风口古道,中经黄竹园铺、黄竹园马站向西延伸至太平铺与早期城门洞老路相交,长约6公里。古道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宽2米左右,道路两侧浓林密布,风景幽静,虽然废弃时间较长,但因水土保持较好,多数路段保存完整,为古道上有代表性的石板路之一。

遗址位于腾冲芒棒大蒿坪村以东12公里高黎贡山黄竹园垭口西侧,以其地盛产黄竹而得名。这里地居高黎贡山极顶,山高水险,丛林密布,为保腾古道南线晚期段翻越高黎贡山的主要关隘。

据了解,该段古道最早形成于清末,系由民间商旅为抄黄竹园古道近路而开辟。民国十一年(1922年)被腾冲县政府正式确定为官营驿道,由商会出资扩建石板路,并约请驻腾英国工程师协助测量,沿路建立里程碑。之后,一直沿用到1952年保腾公路通车后才被废弃。

东起隆阳、腾冲交界的高黎贡山小平河接大风口古道,向西经三岔洼、二台坪、大蒿坪、崖子脚、中寨至桥街村与早期城门洞古道相交,总长约25公里。古道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宽2至3米,目前除大蒿坪以下路段被乡村公路局部破坏外,多数路段保存完好,且在山顶三岔洼垭口上保存有一方当年英国人刻立的里程碑。

路径沿山梁斜坡而上,长约6公里。据史载,该段古道最早开辟于三国时期,元代设为驿道以来铺筑为石板路,直到1952年保腾公里通车后才被废弃,改为民间通道。古道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宽2至3米,由于使用时间长,路面上随处可见成串的马蹄印痕。

据史载,该段古道最早开辟于三国时期,元初置为驿道后铺筑成石板路,至1952年保腾公路通车后改为民用。古道东起甘露寺村口接橄榄坡古道,向西沿山洼蜿蜒而行,至郑山小八湾止,全长约4公里。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因地势较缓,一般宽2至3米。古道至今仍是当地民间重要的来往通道,近因村民使用拖拉机上山拉柴,部分路段被人为改造填平。

据史载,古道最早可能开辟于三国诸葛亮南征之时,元代置云南通缅驿道后纳入官方经营。明代中期曾局部改线扩修并在下段玉璧铺设官厅迎送往来官员和缅甸使臣。清乾隆征缅战争胜利后,为进一步加强驿道的通行能力,由腾越厅同知伊里布于嘉庆初年进行了全面的扩修整治,长期沿用下来。1952年保腾公路通车后改为民用,现仍为当地村民上山砍柴放牧的主要通道。

现存路径东起玉璧坡山顶接芹菜塘土路,向西沿斜坡曲折而下,至玉璧村口止,总长约6公里。路面均以石块铺筑,一般宽2米左右。其中,村子附近一段扩宽至3米以上,除有山溪从路边潺潺流过外,还在两边广种龙竹、香果、香樟等绿化竹木,使之成为保腾驿道上铺设标准最高,路面保存最好,且自然风光最美的绝佳景观通道。2011年公布为保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腾冲县志稿》记载,系清道光三年(1823年)腾越厅同知胡启荣为防止江外“野人”(今缅北克钦族)入境抢劫而建,为时设腾越边境77碉之一。碉堡依地形坐东向西,面临槟榔江河谷。范围南北长60米、东西宽长26至35米,面积1877平方米。

位于腾冲中和打板箐村西大歇场坡一带丛林中,为腾密古道南线自种好前往盈江盏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古道形成于唐代中期。元明开边通缅,曾多次以此为行军大道。明末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八关九隘,曾以此为盈江神护关的后方通道。清代中期以后,长期成为腾冲商旅从腾冲前往密支那和英美探险家自密支那前来中的重要通道。上世纪五十年代腾冲至盈江公路通车后被废弃。

古道东起大歇场坡脚接打板箐土石路,向西经麻雒湾、一里槽至山顶的分水垭口止,全长约8公里。由于土壤结构为沙质土,长期人马践踏和雨水冲刷,使古道路面不断下陷,在麻睢湾和一里槽一带丛林中形成了一条深3至6米、宽2至3米不等的深邃槽谷通道,人马行走其间,终日不见阳光。